深圳公司取名字 谭俊铁:广东出版集团连续四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改革创新是关键
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开幕。 文博会开幕当天,《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联合向社会发布了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 广东省共有3家文化企业入选,其中广东出版集团(以下简称“出版集团”)连续四年入选。
记者了解到,广东出版集团持有南方传媒和广弘控股两家主板上市公司。 它有10家出版社和4家报纸和26期。 现已成为集图书、报刊、发行、印刷、数码、投资、文化地产于一体。 、绿色食品、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旅游酒店等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2022年,出版集团将深入推进主业改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为什么一家公司可以连续四年入选? 广东出版集团是怎么做到的? 当今文化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广东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俊铁——
△广东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俊铁
改革创新是选人的关键因素
羊城晚报:首先祝贺出版集团连续四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在您看来深圳公司取名字,选择出版集团的原因是什么?
谭俊铁:改革创新是我们集团成功入选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集团内部教育出版资源分散、大众出版竞争力不强等发展瓶颈,我们将在2020年底实施改革,深化教育出版经营,发展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大众出版。
各出版社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思路,立足各自资源禀赋选择主赛道,聚焦主营业务板块、主打产品线,不断提升出版能力、市场竞争力粤语版书的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 扎实推进渠道资源整合,妥善解决新华出版集团与同行业教育书店三年来的竞争,构建畅通渠道与优质内容1+1>2的双赢局面。
羊城晚报:除了业务模块的改革,出版集团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还有哪些变化和突破?
谭俊铁:集团坚持在选题上下功夫,成立“选题论证委员会”周易预测,建立年度、季度重点选题论证机制,制定“重点选题计划表”,明确三大重点主题:主题发布、重点发布和市场选题 设立内容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奖励重点项目和宣传推广活动,聚焦精品选题奇门遁甲,挖掘原创,培育精品。 先后与多家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图书出版、数字化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强强联手。
我们在抓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化、增量引领、行业分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绩效考核机制。
羊城晚报:深化改革创新后,出版集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谭俊铁:2021年以来,出版业净增长超过1.2亿元。 “平安一批”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丛书》等12个项目获第八届中国优秀出版奖,《大望》等4种图书获评年度“中国好书”,均位居前列该国地方出版集团。
《奋斗与荣耀:广东小康叙事》等10本书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童年丛书》等36个项目获首届广东省出版政府奖。 2022年9月出版的《漫画小学生心理》销量超过1200万册,成为现象级爆款。
2019年4月,省政府将广东广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51%的国有股权划转给省出版集团。 转让以来,广宏资产的经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总资产从2018年的64.4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94.5亿元,净资产从2018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4.97亿元。净利润逐年大幅增长,净利润归属母公司扭亏为盈,干部职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业氛围持续向好。 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或预备项目。 食品行业形势一片大好。 在冷链及生产技术研发领域,仅2022年就获得9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依托区位优势打造文化地标
羊城晚报: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往往自觉肩负起文化使命。 近年来,出版集团建设了多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能否介绍一下出版集团在这方面的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
谭俊铁: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集团精心筹建花城文学院,助力东方文学,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花城书院位于越秀山脚下。 旨在延续广州2000多年文学繁荣的历史文脉,将文学馆设置在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 也有利于突出人民文学为人民群众的理念。 同时,汲取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培育文学生态,推动文学花城永绽。
△花城文学院聘请陈晓明、麦佳为首任联席院长
下一步要打造一批具有长远意义、具有国家层面代表性、世界影响力的传世作品,为影视、舞台等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优质的“母书”话剧、戏曲,提升新时代岭南文学和湾区文学。 影响和传播。
同时,我们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与所属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粤粤科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科普集团”),圆满完成了2023年4月注册。广东科普集团以建设运营“广东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使命,满足公众对优质科普服务的需求,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广东省。
今年5月,全省首家注册运营的地级科普团体韶关科普团正式揭牌成立。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深圳公司取名字,积极开发特色科普课程、开展科普研究活动等,开创科普产业发展新纪元。 样本。
羊城晚报:除了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出版集团还有哪些重点项目?
谭俊铁:我们立足区位优势,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产业发展增长极。 位于广州的南方传媒广场(高320米),着力打造广州城市文化新标杆、粤港澳大湾区文创新高地、国际文化企业新集群总部; 南方传媒中心着力打造广东教育出版创意创新港、岭南文化出版传播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基地; 新华文化中心正积极打造华南地区最具文化特色和投资价值的高端文创商业综合体。
△南方媒体广场施工现场
位于肇庆的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260亩)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集生产、研发、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国家出版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 广东文教智谷计划在全省各地建设分园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教旅游平台,提供多品类的文教旅游体验,如红色文化、学生素质教育、乡村振兴。
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
羊城晚报:出版界一直有声音说,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大方向。 去年,中宣部专门下发了关于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文件。 出版集团采取了哪些举措和成效?
谭俊铁:今天,面对变革和竞争,要想生存、发展、成为领先者,关键是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
旗下广东新华出版集团联合成立广东新合传媒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直播基地,抢占新媒体平台图书板块的领先地位。
全面推进“广东省国课数字教材大规模应用全覆盖工程”,提升广东教育祥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运营能力。 全省开通用户超1300万,1.6万所学校使用,累计上线数字教材345本,覆盖中小学21个学科,助力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 . 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起草了《中小学数字教材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影响力。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组建时代传媒集团。 2022年营业收入将超过2.1亿元,净利润将超过3800万元。 自主研发《时代财经》、《时代周刊》、《新周刊》客户端,分别打造财经、生活垂直领域的新媒体矩阵,累计用户已达1.8亿,年流量达全网超40亿,年产量10万+稿件1000余篇左右。
羊城晚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出版集团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数字赋能出版?
谭俊铁: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科技应用跨界合作模式的转变,完善出版供应链,提升出版价值链,延伸出版产业链。 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赋能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在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媒体、数字营销等方面发力。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打造自主可控、传播能力强的“财经部门”、“生活部门”多元生态的智慧媒体融合平台。 强化新媒体矩阵,提升数字营销能力。
党建引领激发人才活力
羊城晚报:人才往往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请问出版集团近年来在选拔、培养和留住干部人才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谭俊铁:选优壮大各级企业领导班子,加大干部轮换交流力度,组织两次集团中层领导干部选拔赛,干部年轻化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职业经理人选聘管理,出台关于推进职业经理人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职业经理人选聘力度,有效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2020年至2022年,实施《集团新时代人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全面实施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保障工程。 三年来,集团共选拔出13名新时代领军人才。 有知名高层次专业人才90人,优秀青年人才323人,多名选拔人才相继走上集团中层领导岗位。
△省出版集团颁发“新时代领军人才”荣誉证书
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集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发挥工会和团委的凝聚作用,大力提升员工素质。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羊城晚报:作为国有文化企业,出版集团如何发挥党建带头作用?
谭俊铁:近年来,集团公司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集团党委的第一主题,加强思想引导,为集团高水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质量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出版党管、媒体党管,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集团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守好出版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规范化、规范化水平,实现所属企业年度党建考核和党组织书记述职考核全覆盖,不断压实党建工作责任。
坚持“第一课题”学习引领“第一课题”出版,近年来先后推出了《一切为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等系列精品刊物。新时代广东创新实践”。
先后策划出版了党的二十大重点议题40个,《共同富裕纲要》先后出版。 开辟绿色通道,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323万册)和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指导读物(353万册)送达全省千家万户,助力在全省掀起一股学习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