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机床公司取名 中国工业的故事——沉阳机床3:“i5”的力量
顺序
不被“体制”认可,被不相信国家技术的态度质疑维修机床公司取名,市场表现成为神机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但这恰恰是实现“i5”的动力,因为赢得市场份额就是证明技术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
的
1、“孩子”的创造力
文字上所表达的“巨大的风险和困难”的技术研发过程,对于上海团队的年轻工程师来说,其实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关希佑挡住了“上面”给朱志豪的压力,而朱志豪又挡住了关希佑对上海队的压力,所以年轻的工程师们并不知道体制的压力,关希佑的焦急,还有朱志豪跑出去的尴尬的钱。 就是做技术,越做越有乐趣。 由于管希友、朱之豪经常称呼他们为“孩子”或“孩子”,我们就沿用这个称呼。
上海团队自成立以来形成了“师带徒”或“师带徒”的工作模式。 在这个正式命名为“沉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地方,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单一的分工标准,甚至连公司的岗位设置都可能因人而异人。
用朱志豪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地方。 唯一的组织原则是团队的目标:制造 CNC 系统。
不过到了2012-2013年,随着最难的技术工作陆续完成,“孩子们”也松了一口气,于是一起有了孩子(当然是后辈的“孩子们”,哈哈哈) ,请假的人数增加了。 于是,朱志豪干脆把工作时间变得更加灵活,但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孩子们”却展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家伙建议朱志豪不要评判他,因为他的孩子快要出生了,他要给家里一个保证。 他说他会做他该做的一切,所以他只告诉他一年的薪水是多少。 考核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也没有奖励机制。 朱志豪让他在家工作,自己涨工资——“其实他要求不高,按绩效考核就能拿到钱,他在家也很辛苦(抱着孩子在回家,天天想着(想着公司),他现在也对机器人感兴趣,所以他也搭建了机器人底层算法的平台。” 上海队的很多人不是在同一个体系下考核的。
一位主要成员因妻子和孩子移居澳大利亚而辞职。 朱志豪不想放过他,关习佑却劝他放过他——人可以留得住,心却留不住。 他辞职离开了,但今天仍在上海队工作(当然是通过互联网远程工作)。 正是他开发了将工作计划、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和成本核算等信息系统集成到机床中的算法和软件。
2.倒咖啡的机器人
2014年底左右,上海团队一个学软件的小伙子向朱志豪提出要辞职。 朱志豪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看不到未来,想做点新的,但没想好做什么。 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他说想休息一段时间,读完MBA再想想干什么。 朱志豪告诉他:“你回去考虑一个星期,然后告诉我你决定离开了没有,再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以后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做。”
一周后,小伙子告诉朱志豪,他还想走,做个机器人也许会很有趣。 朱志豪说:那你再回家一周,告诉我如果你做一个机器人你会怎么做,然后出一个方案。 又过了一周,小伙子告诉朱志豪,他想做机器人,但还是想读MBA。
朱志豪回答,你是来做机器人的; 可以读MBA,拿到学位后公司会报销学费。 如果你不能得到它,你可以自己付钱。 小伙子说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干扰他的工作,而且要保证费用。 朱志豪给了他300万元用于研发。 他还是想要人,朱志豪说:不要想着人,自己找人。
半年后,上海队的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了(可以操作冲咖啡和送客人)。 一旦取得突破,上海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并与机床一起开始在试验车间完成自动化连续加工试验。
机器人项目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来,其实是因为底层技术已经存在(依然是运动控制系统技术),这与团队在五轴数控系统上的突破有关,但需要有人专注于做这件事。 数控系统与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底层相连,因此上海团队研发的“i5”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可以共享同一个底层运动控制系统或实现无缝连接,使生产线能够更加默契流畅,带来外包机器人无法企及的效率。
机器人项目没有人安排,朱志豪挤占了其他资源去做,他也没有告诉沉霁,生怕有任务和目标给他。 不过,2015年上半年,朱志豪看到关喜佑因为一些体制问题过于郁闷,便想给他打气——“我给你讲点好玩的,他看了会兴奋的”
很快,关喜佑就把倒咖啡的机器人搬回了沈阳,估计是经常向游客炫耀一番吧。
3.董事长傻眼了
刚开始几年,朱志豪不愿意招女生,后来两个小姑娘改变了主意。
一位是浙江大学数学硕士毕业。 他能在试验车间的机床旁边躺下观察一天,结果考上了美国的好大学,没有去。
另一个是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的小姑娘。 主修工业服务。 2011年加入上海团队后(2010年在这里实习),因为工作需要,做插值算法,因为心,所以做。 向上。 公司买了一台美国的激光检测仪器,让她做检测。 小女孩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琢磨了一下,发现了什么,告诉朱志豪,那个仪器的算法好像是可以逆推的。 朱志豪让她试一试,她竟然把仪器的算法给颠倒了。 受此算法启发,当时解决机床加工精度问题的几个“孩子”开发了双向补偿算法。 他们没想到,就是这个算法,让惊愕的关希友终于相信,数控系统大功告成了。
时间回到2013年8月底,国家领导人要视察神机。 为迎接这次检查,沉机决定展示自带数控系统的机床,关喜友亲自在现场进行了测试。 关喜友回忆说:当机床开始加工时,“我看到机床就傻眼了,我问,这台机床有这么好的精度吗?”
当时的加工精度达到正负3μ之间。 关喜友在车间工作了10年,一直以来最头疼的就是精度问题。 他怎么可能修不好? 与外国竞争也在这里受到影响。 日本机床的加工精度在正负5μ之间,中国机床则不然。 要知道,精度在正负6μ以内的机床,已经在西方对中国严密封锁的范围之内。
4.“你做了一个伟大的发明,你知道吗?”
面对关喜友的追问,现场操作员有些“炫耀”地告诉他,这个系统的运动补偿是自动的(其实是双向补偿)。 关喜佑不敢相信:“我都说不可能,这怎么可能是自动的?!然后,我打电话给老朱,问这个误差补偿算法是谁做的,他说是四个孩子做的。”
于是,关喜佑立即让“四儿”从上海飞到沈阳接他维修机床公司取名,并在第二天晚上请他们吃饭。
席间,关习友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说不知道,我说你跟谁学的,他们说没跟谁学,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老外的算法做出来了,我说你为什么觉得行,他们说我们觉得行得通,我说行不通,他们说不知道,他们说不知道!
接着,关喜友继续深入地追问他们:这项技术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机床的导轨丝杆可以不规则,还能达到这么高的加工精度? “孩子们”回答说是。
关惜佑差点没跳起来——“我说你在说什么?!后来我开玩笑说:你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发明,你知道吗?后来我做了很多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
那个时候,或许是被关惜佑的强烈反应吓到了。 “4个孩子”的领导安慰他说:“会长,我们还是有好东西的,我们还发明了空间补偿算法……”那个时候,关希友终于相信了他发起的数控系统项目5年前完成——“这个时候,我们转身重新定义了它,把名字改成了‘i5’。”
2013年11月9日,央视二台首播的电视剧《大国重兵》第四集(《智变》)介绍了神机数控系统研制的案例。 有段关喜友对这套数控系统的评价:“这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技术。 这项研究是否将我们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我一直跟着你学习,我无法超越你。 但是为什么这些孩子就不管了,自己创造了一些东西,实现了这种技术上的突破和超越。 就在一个月前,我们突破之后,还有很多人质疑,后来我苦苦思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
五、对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跨界融合的启示
“i5”数控系统的开发是在一种特殊的组织模式下进行的。 该项目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老国企神机发起,而实施该项目的研发团队则在千里之外的上海组建。 因此,虽然上海团队是神机内部的一个单位,但研发团队的管理模式并不受母公司的影响和制约。
整个研发过程就像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必不可少:神机不仅提供“耐心”的投入,还贡献机床行业的知识、经验和应用机会; 上海团队的坚持和创造力为神机研发出新颖的数控技术。
这种模式的出现是偶然的,它的成功运作是建立在关希友和朱志豪之间长期的信任(从两兄弟的关系开始的),以及这两位领导对机器的“承诺”之上的工具行业()。
然而,这种模式解决的问题很重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吸收和创造超出自身原有能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能力?
在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中,如果研发团队设在神机总部,即使能找到人才,也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团队的行为与制造企业的行为完全不相容) ; 但如果是两家公司合作开发,那么研发团队就不会对“自己公司”的事业产生忠诚(商业关系之外的动机)。 因此,这种模式至少为工业企业在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融合过程中如何开发新技术提供了重大启示。
6、被质疑“i5”:最奇怪的理由是“没听懂”
当2013年被证实面世,甚至2014年2月在上海机床展上正式推出时公司取名,“i5”数控机床并没有得到业内专家的正式认可,反而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质疑的理由有几个: 有人认为“i5”数控系统没有对标西门子和发那科的数控系统(说白了,不是按照国外数控系统的性能和功能开发的); 有人认为“i5”数控系统并没有解决问题。 机械结构的质量问题(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说“没什么”; 有些人不相信这个数控系统真的是自己做的; 最奇怪的原因是“没听懂”。
其实,质疑“i5”数控系统的真正原因在于它“不像”国外巨头的数控系统。 2013年,上海团队以“i5”系统申请国家“863计划”,申报项目名称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但审批单位认为“i5”不能称为“智能数控”,因为它没有足够的传感器。 最终,项目名称只好改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机床控制系统研究”(该项目后来未获资助)。
2015年上半年,新华社报道神机研制“i5”数控系统,部分领导责成科技部专家进行调查核实。 于是,沉霁与临时召集的上海团队成员之间,出现了科技部专家的对话:
专家问:“你们的技术起源是德国的还是日本的?”
“孩子们”回答说:“我们的技术既不是德国的也不是日本的,而是我们自己的。” (专家满脸不屑:这怎么可能?!)
专家又问:“你们系统的哪些技术是核心技术?”
“孩子们”面面相觑,商量了一下,回答道:“我们认为都是核心技术,就像人一样,五脏六腑,耳朵鼻子眼睛都是系统的一部分。”
调查组离开后,再无后续,可见专家们对“孩子们”的回答有多么失望。 提出质疑的专家都是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领军人物,有话语权,能影响科研资源配置。 但奇怪的是,这些专家的权力和地位恰恰源于他们从未开发出有用的数控系统。
这有点悖论:一个人怎么会因为失败而获得权力和地位呢?
解开这个悖论的逻辑是:失败是因为总是跟着老外的屁股走——从理论上讲,这种研发模式就是跟着国外的技术跑道,目标是缩小与国外技术的差距(以技术性能指标来衡量)。
但无论技术差距能缩小到多远,这样开发出来的数控系统总比国外系统差那么一点点; 对于用户来说,再差一点的机床,谁也不会用,从而缩小了与国外技术的差距。 数控系统只有卖到白菜价,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但如果卖到白菜价,就会失去改进和提高技术的后劲)。
但在官方思路也落入以下模式的情况下,长期的失败证明了CNC系统的开发难度太大; 由于 CNC 技术如此高不可攀,因此这些人从未发挥过作用 CNC 专家非常有价值,以至于他们被政府聘为顾问。
“i5”CNC 的开发恰恰证明了他们走错了路。 因此,如果他们承认“i5”数控系统是成功的,那岂不是自取灭亡? 普天之下,哪有这种道理?
7. 你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i5”数控机床在2014年2月正式上市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也需要不断改进。 但用户的反馈还是给了沉机信心。 “i5”数控机床最先进入市场的用户是那些民营制造企业(下文将详述)。 那些企业的老板很现实,只要机器好用就行,没必要用发那科和西门子。 结语——“即使是多年积累的经典系统,只要我的软件做不好,也是行不通的。”
“i5”数控机床的推广过程也改变了神机的理念。 过去是把机床卖了再做,没有考虑用户拿机床做什么。 现在,神机的营销团队会在前期的沟通中提前与用户进行沟通,根据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定义产品(机床也变成了用户定义的产品)。
“i5”数控机床最好的部分是数控系统与机电结构的全耦合。 神机的营销人员利用这一特点,对用户的工件进行深入研究。 “i5”数控机床在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多个行业与FANUC的系统展开竞争,效率更高。 原因在于神机在不断完善机床的工艺体系——不仅是机床,还包括刀具和工装的选择。 2014 年售出约 1,000 台“i5”CNC 机床,对于新系统来说还不错。
国外巨头的态度也很现实。 FANUC原先供应给神机立式加工中心的数控系统价格是9万多元,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 上海团队的“i5”系统开始配套神机同款加工中心时,价格约为7.8万元。 “i5”数控系统开始在神机“市场”取代发那科系统后,发那科在2015年4月将该系统降价至7万元,降幅超过20%。
既然行业市场是透明的,FANUC在下沉机降价之后,也必然会为其他用户降价。 考虑到发那科在中国的年销售额数百亿元,虽然要看降价产品在总销售额中的权重,但随着发那科扩大“i5”数控系统应用范围的背景降价幅度肯定会扩大,可以肯定的是,“i5”数控系统为中国工业节省的成本很快就会大大超过开发它的研发投入(这样算下来,政府不应该给一些吗?奖励?)。
8.关,你成功了!
自从2014年2月在上海展出以来,“i5”数控机床就引起了国外巨头的关注——“以前国内那么多企业都在做CNC,我没看到这些巨头有什么动静。 酒吧。”
2015年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上,神机“i5”数控机床受到更多关注。 发那科专门为“i5”做了一个专题。 神机的一位参展商说:“一群日本人在展台上一页一页地翻着我们的说明书,不停地问我们做了什么功能。还有人采访了我们的供应商,从我们的供应商那里得到了很多信息”
不仅如此,发那科还“顺藤摸瓜”,在北京找到一家为神机设计机床外观和界面的公司,询问对方能否也为发那科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 那家工业设计公司从2005年开始为神机做工业设计,包括机床外观设计、界面设计、展会创意设计(“新五类”)。 当时该公司的客户只有神机,但在2015年北京机床展上,8家机床企业的展台都是由它做的(有的参展商明确表示只用了上次展会神机用过的材料)和风格,不要改变它)。
一开始,公司担心沉某会有所限制,于是找关惜佑原谅。 关喜佑道:“这是好事!能把我们的想法传递出去真是太好了!” 最高的奖励来自老莫(A公司老板)看完机床展后对关希友说的话:“关,你做到了!”
到2015年,发那科和西门子都把目光投向了神机。 FANUC的代理人和神机关系很好(神机是它在中国最大的用户),他跟管希友说:“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开会,跟踪你最近的事情。” 不仅跟踪“i5”系统的进展,还包括神机做的车间信息管理系统——发那科在2015年新推出的一些功能,与上海团队两年前想的几乎一模一样。
西门子驻沉阳首席代表定期到沉机实地考察了解情况。 他每个月都要在西门子总部写报告,和数控系统负责人召开视频会议,汇报神机“i5”的进展情况。 他愤愤地告诉关希友,“i5”智能数控系统的概念应该来自西门子,而不是神机。 国外巨头从最初的不屑开始关注神机,恰恰说明神机确实成长了。
不被“体制”认可,被不相信国家技术的态度质疑,市场表现成为神机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但这恰恰是实现“i5”的动力,因为赢得市场份额就是证明技术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
2015年上半年,“i5”数控机床销量稳步增长; 但到了下半年,销售增速突然加快。 2015年下半年公司起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十分明显。 全球机床行业陷入衰退,中国机床行业也被认为产能过剩。 那么,为什么此时“i5”数控机床销量“逆势上扬”呢?
9.三大法宝——新产品
“i5”是新进入市场的数控系统。 一般情况下,新进入者的数控系统需要通过多年与市场的互动不断完善,才能站稳脚跟,逐步扩大销量。 “i5”数控机床上市第二年就火爆,确实是一个奇迹。 原因有三:新产品、新市场、新商业模式。
“i5”数控系统的诞生,激发了神机的产品开发动力。 2015年,神机针对“i5”数控系统(神机对型号后括号内产品的昵称)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如:i5M1智能高速钻孔中心(M1 Flash)、i5T1万能型号智能车床(T1小超人)、i5T3智能车床(T3全能)、i5T5智能车削中心(T5超人)、i5M4智能立式加工中心(M4金刚)、i5M8智能五轴立式加工中心(M8百变)。
虽然上述部分产品要到2016年才能进入市场,但足以说明“i5”数控系统带来的“化学反应”。
神机是一家积累深厚的机床企业,但对国外数控系统的依赖会制约其产品开发能力,因为产品的核心技术——数控机床的关键系统不是它能掌控的。
“i5”数控系统的诞生打破了这种“平衡”。 它和机床都是关喜友的“亲儿子”,都放不下。 在“i5”数控系统还处于安装测试阶段时,关希友就逼迫沉阳机床事业部向上海团队采购系统。 于是,仓库里堆积了一堆破床。 都说业务部“咬牙切齿”了,可谁也不敢违抗“关总”的命令。
儿子惹事,后果自负; 当然,等儿子长大了,他也会从中受益——群里最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是“关总”。
10.三大法宝——新市场
目前“i5”数控机床的主要销售市场不是国外数控系统占主导地位的大用户,而是边缘市场/用户。 “i5”数控机床现有用户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零星用户已遍布全国各地),以民营企业为主,用户总数已超过数百家。
如前所述,这些公司非常现实。 不管数控系统是不是国外的,只要机床能帮他们增值,好用,他们就会买再买。
例如,浙江地区用户的重复购买率达到了64%。 珠三角地区用户集中在3C(通讯和消费电子)行业。 在苹果手机的带动下,智能手机开始采用金属机身,机床开始取代注塑机,逐渐形成了3C行业的制造产业链。
2011-2014年,用于加工手机金属机身的数控机床销量增长迅猛,2014年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设备厂商再也不用为机床销量不足而发愁了。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用于加工电子产品金属机身的机床多达30万台,供应机床的厂家多达100~200家(不少台资机床组装厂都有出现在深圳和东莞)。
“i5”数控机床于2014年进入该市场,神机专门为3C行业定制了M1智能高速钻孔中心。 占地面积小成为“i5”数控机床销量增长的主力军。
进入2015年之后,原本欣欣向荣的3C行业逐渐陷入危机。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5年下半年,各家金属手机壳生产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设备闲置,高达60%。 而此时的“i5”数控机床逆流而上,销量快速增长。 为什么? 一个原因与神机产品的内在特性有关。
神机传统上用作标准机床(用于加工重型材料,例如钢材)。 即便是为3C行业开发的机床(铝材、轻材的切削)也比FANUC的机床重。 无论设计如何设计,重量都无法减轻。 ,因为沉机机械设计的安全系数更高,达到1.5和1.6。 相比之下,其他制造商的系数为1.2和1.3,使机床更轻、更便宜。 但3C产业发展放缓,尤其是富士康产能向内地转移,对珠三角3C产业影响较大。 这类机床的用户开始发愁订单断了怎么办。
近日,业内盛传手机边框将改用新材料(钛合金、不锈钢或陶瓷)。 一旦改变,原来的数控机床就没有用了。 相比之下,沉机的机床不仅可以加工轻质材料,还可以加工传统零件,而且对钛合金或不锈钢的切削力还不错。 用户发现,如果购买了神机的机床,以后可以加工其他材料。 然而,神机的新商业模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三大法宝——新商业模式
main for the rapid in sales of "i5" CNC tools when the slows down is that has to adopt a new model - .
It is not easy to rent tools. The most thing is that it is to the cost of users, and the rent is to . The "i5" CNC tool this with its and , so it the first tool in the world that can be .
When "i5" CNC tools first the , they often , large-scale were to take risks to tools from new . At that time, the sales staff of new users, small who to build their own but had no money to buy . tools to these users, and in the to 24 hours a day.
Not only that, after the team a new , it can also the user's for free. For these users, the "i5" CNC is not as as tools, its in cost and are to make them new and are to grow with "i5". For , of the size of the order, every with a user is a new . In the of for users, the of "i5" has also .
In the half of 2015, in the 3C . Many were to take risks to tool . , the model of was . It to rent tools for when there were . The was not good. At that time, the tool can be and to other . , even the is a trend, the sales of 's "i5" CNC tools are still . In the half of 2015, "i5" CNC tools sold in the form of leas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for 80% of the total sales.
By the end of 2015, the of the "i5" CNC of the team 5,000 sets ( to 's CNC tool ), and 's CNC tool CNC tools with the "i5" The 2,400 units, and about 1,000 units are still in .
What is the of this sales scale? from the sales of CNC tool the world, it is a -sized that can sell 2,000 units a year ( rules: due to the of and , for a few that are - , the scale of tool is not very large).
One of the in the half of 2015 was the in the of "i5" CNC tools, which to keep up with the . , this is also a . The - of from to 2015 that the sales of "i5" CNC tools in 2016 would reach 10,000 units. But the was once again : by the end of 2015, a month or two later, for the of "i5" CNC tools in 2016 had 7,500 units. While the for "i5" CNC tools has , the for 's model tools has . This trend at a when the tool and were .
Guan Xiyou as the only way to the trend, so he an order that the whole group: in 2016, the of "i5" CNC tools reach 20,000. This means that 's CNC tools will adopt the "i5" , and the user of CNC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will "fall" to CNC . But it would be naive to think that in in this .
Guan Xiyou's is that ( his own ) would the words of than China's own . , he is the "boss" of . At this , his focus of work has to his "old " - tools. He wants to a of new tools with the "i5" .
Zhu also his and began to " and buy " on a large scale. 2016 is to be a busy year for "Boss Guan", " Zhu" and the whole Shen Ji. No one dares to say it will be able to reach 20,000 units, but even if it is only to reach 10,000 units, the of "i5" other than "like a fire", I can't think of any o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