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起名 > 正文内容

纸品加工公司起名 国产文具2019:颜值时代口碑败北

ID:

原作:吴当当

中国的文具行业最初是从百货行业中分化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轻工业充分利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契机,其中文具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内文具行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诞生了晨光、得力、启信、真彩、好比等文具品牌。

这一时期,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口品牌纷纷入驻,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国内文具厂商30岁还能站得住脚吗?

我们试图以晨光为脉,梳理国产文具的成长逻辑,希望通过一些微观分析,探索文具行业下一阶段的想象空间。

国产文具正在复制日产文具的增长逻辑。 目前,大体背景相似,但细节有所不同。

例如,日本百年文具品牌多是从单一品类优势的积累起家,而国产文具则是从代销渠道的便利起家,但两者背后都是经济腾飞和教育带来的人口红利因素政策。

在发展中期,都遭遇了经济泡沫破灭、教育红利消退的冲击。 1997年日本文具行业遭遇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国内文具行业遭遇全球经济危机,此后,部分文具品牌倒闭、兼并、退出,也有的重新定位,积极拓展海外渠道。

此后,头部文具品牌异军突起,巨头开始涌现。

01

清晨的第一缕曙光

对于晨光来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在进入文具制造领域之前,晨光创始人陈虎雄曾在韩国和台湾从事文具代理工作近8年。 依靠贸易和代销,陈虎雄在内地文具市场颇有经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横空出世,日韩文具制造业也未能幸免。

金融泡沫破灭后,亚洲经济一路走低,制造业下滑。 日韩多家中小文具企业宣告破产,陈虎雄的供应商也纷纷倒闭。

然而,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中国颁布十年,中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书写工具的需求极为旺盛。

无货可替代的陈虎雄深知文具在方兴未艾的中国是一个小行业大市场,此时进军文具自主生产正是大好时机。

很快,陈虎雄组建了制笔团队,开始向文具行业上游发展,先后在广东和上海建立了生产基地。

晨光成立之初的全称是“中韩晨光文具”。 这个名字一度让人以为晨光是一家中韩合资企业,其实不然。 晨光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国产文具企业。 加上“中韩”二字,是因为成立之初,晨光文具的设计部设在韩国,生产基地在广东。

现在有点猜测是可以理解的。 早年国内文具行业薄弱,打着进口产品的名义行事比较方便。 千禧年,中韩晨光听起来总是比晨光更自信。

到2004年,晨光文具在国内已经小有规模,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终端销售店面。 几年时间,晨光的红、白、黑标识遍地开花。 从一线城市到农村县城,晨光的样板店在学校随处可见。

此时,晨光主要以书写文具和学生文具为主。 随着渠道和品牌建设的不断推进,晨光逐渐开始向办公文具方向发展。

2013年,晨光推出科力铺写字楼直销服务平台,强大的国内对标和国外对标史泰博,通过电商、大客户签约销售、超大客户定制营销实现业务增长。

同年,晨光还通过开设大型直营店,探索了文具市场的天花板。 这一阶段出现了晨光生活馆、九木杂物会等文具销售模式,走的是精品文创路线。

事实上,晨光的发展史是无数国内文具厂商的生命线。

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很少有技术驱动。 它往往是民营企业自发发起的低成本联合产业。 基本上都是后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之后,才会进行产品设计的转型,投入资金进行质量提升。 然而,许多文具企业往往为时已晚。 积累资源和投入研发已经面临重围。

虽然基因不同,但就相似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脉络而言,中日两国的文具行业先后进入时代舞台,如今不得不同台竞技。

02

文具行业暗藏危机

与日本文具市场的发展类似,中国文具企业先是凭借经济增长和义务教育普及实现了初步崛起,然后又迎来了大规模的办公文具采购,目前正处于产业发展的转型期。

目前纸品加工公司起名,国内文具生产企业近8000家,但规模较大的文具生产企业并不多,只有1500家左右。 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四家,分别是:晨光文具和齐心集团、广博集团、真彩文具。

这四家文具厂商均在其细分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如晨光、臻彩书写文具、学生文具、启信办公文具、广博册子等。

但现阶段国产文具的垄断不同于日本文具的寡头垄断。 国产文具,尤其是学生文具的市场占有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周边门店的货架陈列。 线下渠道终端销售货架的大小,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空间。

以晨光为代表的文具企业凭借强大的分销体系、实惠的价格、精湛的制笔工艺,在国内文具市场上少有对手。

无论是从线下门店的繁荣,还是各大券商对财报数据的解读,国产文具都沉浸在对美好市场和广阔天地的向往中。

但实际上,国产文具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早期文具市场品牌稀缺和广泛需求的红利。

这种模式看似庞大的钢铁巨兽,但在新零售业态面前显得有些虚张声势。 九牧杂物屋、晨光生活馆等精品文创店面对着无印良品等杂货店,而以低价、高性价比着称的校园周边店面对着名创优品等无处不在的10元快销店。

纸品加工公司起名_热转印加工纸_加工纸箱子

此外,国内电子商务发展良好,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可以达到次日达的速度。 网购对国内文具销售的影响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后互联网时代,一支笔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

03

一支笔造成的口碑失败

知乎有个疑问:为什么国产文具发展停滞不前?

这个问题有近800个答案,高赞榜几乎都集中在晨光身上,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晨光文具的民族性。 不过,与各地生意兴隆相比,晨光在所有答案中的口碑可以说是节节败退。

得到的大多是抱怨,枪口都对准了晨光。 这些年来,只改变了设计,却没有优化书写体验。

“光鲜亮丽”是答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受访者无不抱怨晨光的文具总是换壳不换芯。

这确实是现阶段晨光的问题,但也是国内文具厂商的通病。

早期为了占领年轻年轻的市场,需要以新鲜有趣的设计来吸引眼球,单价也不能太高。 在中小学文具店,国产文具中一支钢笔的价格在三五元不等。 文具的价格较低,这个阶段的学生购买文具往往以好看不贵为第一要务。

晨光创始人陈虎雄曾谈及晨光的经营战略。

他说,晨光几乎每天都有新品上市,因为学生对文具的喜好变化很快,晨光必须每天都有新品上市。

这一策略曾是晨光制胜校园小店的王牌。 晨光笔设计独特,配色漂亮,总能在单色胶壳中性笔中脱颖而出。

然而,这种策略虽然能带来业务增长,却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口碑。

要知道,虽然中小学生是使用晨光最广泛的群体,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独立评价一款文具。 当然,对于更多人来说,他连文具和文具的区别都体会不到。 可能这次买的钢笔写字不顺,漏墨,笔尖生涩,但能满足基本的书写需求,所以即使文具有不足之处,也无伤大雅。

决定文具口碑的往往是另一批人。

初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长时间握笔。 这时候宝宝起名,书写体验和握笔的舒适度比外观更重要。 这群人也是最注重文具品质的群体,也决定了社交媒体。 品牌美誉度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人的文具消费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选择文具时,他们不局限于单价低的产品,五元以上的产品也能买得起。

最重要的是,随着人们逐渐积累各种文具的使用经验,书写体验和性价比成为了复购的首选。

靠低价独霸市场的国产文具,或许会成为中小学生无法回避的选择。 很难不回头揍那些华而不实的国产文具。

事实也确实证明,虽然晨光的经营战略为业务增长提供了可能,但也为品牌美誉度埋下了雷区。

当曾经的用户站出来痛批晨光时,虽然样式设计日新月异,但书写体验却跟不上设计迭代的速度,这比竞争对手的打压还要可怕。

惯性是最强的枷锁。 晨光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纸品加工公司起名,曾经引以为豪的策略,会成为如今消费者口中最大的槽点。

一支笔一叠纸,足以称量世界,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品牌来说,口碑的失败就像一座即将倒塌的大楼。

04

文具行业能否立于30?

书写工具一直是文具中最重要的一类。

对于文具厂商来说,一支笔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口碑。 文具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快消品,但书写文具的使用频率和更新速度与快消​​品相差无几。

在日本,仅书写工具品类就诞生了三菱铅笔、Pilot、、Zebra等世界知名龙头企业。 随着口碑效应的增强,尤其是三菱和Pilot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显然,国内文具行业要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学生文具和书写文具来看,即使晨光占据国内文具头把交椅,也依然无法避免继续与中小文具企业在价格上展开竞争的窘境。

说白了,晨光的展位够大,但品牌还是不够响亮。 尽管它可以依靠渠道优势抢占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基本上没有差异化的产品来占据用户心智。 因此,在商业价值和品牌口碑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日本文具品牌经过长期的兼并整合,以其卓越的品质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每一款经典文具产品都拥有不错的市场占有率。 虽然更新频率不高,但胜在口碑。 嗯,回购率很高。

国内的文具厂商,与其在外壳上绞尽脑汁,倒不如考虑如何打造一些知名度高的爆款,扩大自有品牌的知名度。

不然时不时冒出几家像小米这样的跨境电商,推出几款质量好、颜值高、价格低的文具,很容易把老字号积累起来的一点点口碑抹掉。文具经销商。

至于办公文具,则不是一路走来。 对于晨光和得力来说,这不是存量市场的争夺战,而是电子化办公、电子商务冲击下整个办公文具的技术升级之战。

虽然晨光在2017年收购了欧迪中国100%的股权,从而接手了欧迪原有的国外办公用品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美国打印纸需求自2010年以来从峰值下降28.8%至2017年的1660万吨。在信息化办公趋势下,办公用纸、文件夹、纸张等相关产品的市场空间剪辑持续萎缩,像史泰博这样的巨头不断关闭线下门店。

未来,无纸化办公可能不会在中国普及。 新环境下,企业办公用品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办公文具用具转变为电脑相关设备以及茶水间的一系列家用电器。

这意味着办公文具厂商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产品升级能力,还需要掌握良好的整合能力。 虽然当前办公文具正处于行业规模增长带来的红利期,但轻工业的竞争壁垒并不高周易预测,竞争者不一定来自文具生产领域。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文具制造企业仍以中小厂商居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细分领域没有绝对品牌。 在行业中一一重现,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新消费浪潮的涌动,以量取胜的时代将成为过去。 文具生产企业必须重构品质提升的增长逻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易学起名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pintuanhou.com/post/12248.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