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公司起名 飞兆半导体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仙童半导体。 老吴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他毕业工作的时候。 当时公司一个型号需要的光耦没货,就让老吴去电子市场看看。 购买。 那时候买半导体元器件,一般比较习惯在赛格广场这样的电子城买。 通常,我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将它们买回来。 老吴是新人,自然是让我跑腿了。
第一次听到咸通这个词,不知为何印象如此深刻。 仙童,好美的名字,加上仙童二字,应该是很牛逼的。 不知道为什么,仙童这个词让我想起了童虎,童虎和圣斗士星矢中的童虎和沙迦,老吴最喜欢的两个黄金圣斗士。
当时,吴总还负责公司元器件材料的管理工作。 首先,他必须熟悉各种元器件,包括半导体厂商的名称。
一次午饭时间,和学长们聊起了仙童半导体,这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名字牛逼的公司,而是一个真正的X,在硅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硅谷的半导体公司中,一半以上的人才来自这家公司。
老吴今天准备写一段代码,纪念一下这家牛逼的半导体公司和大名鼎鼎的八逆。
硅谷(英语: ),是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的别称,高科技企业云集。 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旧金山湾区南部。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克拉拉县(Santa Clara)。 它主要是从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到县城圣何塞(San Jose)之间一条长约25英里的山谷; 而总体范围一般也包括西南旧金山湾区。
当硅谷还被称为圣克拉拉时,这里还没有多少民用科技公司。 因此,当大批高材生从附近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纷纷选择离开,涌向纽约寻求发展机会。 直到教授发现了这一点,并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大片空地,鼓励学生在当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他的两个学生和大卫用 538 美元在车库里建立了惠普公司。
1951 年,特曼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即斯坦福研究园,这是第一个靠近大学的高科技工业园。 校园内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廉的租金出租给小型科技公司,如今这些公司是当时鲜为人知的重要技术的发源地。 最初几年,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落户于此。 后来,公司越来越多。 他们不仅应用了大学的最新技术,还租用了大学的土地。 这些地租成了斯坦福大学的收入来源,使得斯坦福大学不断茁壮成长。 特曼在 1950 年代决定围绕“山谷”原则建设新的基础设施。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著名的加州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这里。 威廉此举堪称半导体行业的里程碑。 1953 年因与同事意见不合而离开贝尔实验室。 离婚后,他独自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并在那里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 1956 年,他搬到靠近他母亲的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建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此前一段时间,未成型的半导体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和纽约长岛。 为了公司的发展,他特地从东部召集了八位年轻人,他们是:诺伊斯(N. Noyce)、摩尔(R. Moore)、布兰克(J. Blank)、克莱尔(E.)、赫尼(J .)、最后 (J. Last)、罗伯茨 (S.) 和格林尼克 (V.)。 他们都不到30岁,正值青春年华,学业有成,创作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 其中,有获得双博士学位的,有大公司的工程师半导体公司起名,也有名牌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 这是美国西部从未有过的人才大聚会。
威廉·肖克利 ( ) 着手通过设计一种可以替代晶体管(现在称为肖克利二极管)的组件来占领市场。 但在考虑设计比“简单”晶体管更简单的东西时,他被难住了。 困难重重的肖克利变得越来越偏执,要求对员工进行测谎并公布他们的薪水,惹恼了所有人。 1957年,这八位杰出的年轻人集体跳槽,在实业家谢尔曼·弗拉斯柴尔德的资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总部位于纽约市,主要经营相机。 . 随后,这八位天才被肖克利称为“八大叛逆者”。
“八逆”在美国纽约找到了一家摄影器材公司来支持他们的创业。 这家公司的名字是“”的音译,但通常译为“Fairy Child”。 的前身是 (S.)于1920年创立的航空摄影公司。不仅是一位企业家,还是一位发明家。 他的发明主要在航空领域,包括密闭舱飞机、折叠机翼等。 由于产品大受欢迎,他于1936年将公司一分为二,其中生产照相机和电子设备的是仙童摄影器材公司。
当“八逆”找他合作时,已经60多岁的费尔柴尔德先生只提供了3600美元的种子基金,要求他们研发生产商用半导体器件,并享受两年的采购优惠。 于是,“八逆”创办的公司正式命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而“仙童”的掌门人自然是诺伊斯。
1957 年 10 月,仙童半导体还在硅谷 Hills 的查尔斯顿路上租了一间小屋,距离肖克利实验室和惠普原来的车库差不多远。 “”商议制造双扩散基极晶体管,用硅替代传统的锗材料。 同意提供总计 150 万美元的财政资源。 诺伊斯将工作分给了他的伙伴,赫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技术,而他自己和拉斯特则从事平面摄影。
1958 年 1 月公司取名,IBM 首次订购了 100 个硅晶体管,用于公司计算机的内存。 到1958年底,“八义”小公司的销售额达到50万,员工100人。 凭借技术创新优势,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
在诺伊斯的精心策划下公司起名,仙童半导体有限公司的业务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一整套用于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加工技术也日趋成熟。 天才科学家赫尔尼是“仙女”中的佼佼者。 他像变魔术一样,将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 制造晶体管的方法也不同。 他们首先将类似半导体的杂质扩散到高纯度硅片上,然后在掩模上画出晶体管结构,通过光刻将其缩小,在硅片上显影。 去除芯片表面的氧化层,然后通过光刻去除不需要的部分。
扩散、掩模、照相、光刻……整个过程被称为平面加工技术,标志着硅晶体管量产的一大飞跃,也仿佛为“神童”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让他们看到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既然用这种方法可以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呢?
1959年2月,德州仪器(TI)工程师J. Kilby申请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专利的消息令诺伊斯震惊。 他立即召集“八叛”商议对策。 Kilby 在 TI 面临的问题,比如在硅芯片上进行二次扩散,互连导线,正是飞兆半导体擅长的。 Noyce提出可以用金属蒸发沉积的方法代替热焊丝,是解决元器件互连的最好方法。 仙童半导体开始迎头赶上。 1959年7月30日,他们又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为了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纷争。 1966年,基尔比和诺伊斯同时被富兰克林研究所授予百龄坛奖章。 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诺伊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工业生产的发明集成电路理论”。 1969年,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在法律上也承认集成电路为同时发明。
1960 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功。 因为集成电路的发明而名声大噪,母公司仙童摄影器材公司决定以300万美元收购其股份,“八大逆贼”每人拥有价值25万美元的股份。 1964年,飞兆半导体创始人之一的摩尔博士在短短三页的篇幅中发表了一条奇怪的定律。 摩尔天才地预言,一块集成电路上可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这种势头。 摩尔的这一预言为后来集成电路的发展所证明,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其有效性。 它被称为“摩尔定律”,成为新兴电子计算机行业的“第一定律”。
1960年代,仙童半导体进入黄金时代。 到1967年,公司的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仙童也开始构想出了危机。 母公司总经理继续将利润转移到东海岸,以支持仙童摄影器材的盈利能力。 “八大反派”中的赫尼、罗伯茨和克莱尔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先是愤而离去,成立了公司。 据说赫尔尼后来创办的新公司多达12家。 随后,“八逆”的另一成员格拉斯也带领几人离开仙童,成立了 。 此后,一大批涌入仙童的精英人才相继离职创业。
正如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比喻地说:“仙童半导体就像一株成熟的蒲公英。 一吹,创业精神的种子就会随风飘扬。” 在仙童半导体的创始人中,比较有名的有 Spock(C.)和Jerry (J.)。 斯波克曾担任仙童半导体公司总经理。 1967年离职后,他来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C)担任首席执行官。 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NSC从康涅狄格州搬到了硅谷,使其从一家亏损公司迅速成长为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制造商。 桑德斯是仙童半导体公司销售部的主管。 1969年,他带领7名员工创立了美国超微仪器公司(AMD),成为仅次于英特尔公司的第二大微处理器制造商。 .
1968年,“八大汉奸”中的最后两位诺伊斯和摩尔也带领A.格鲁夫离开仙童,自己创办公司。 他们创办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Intel)。
仿佛是为了弘扬“八叛”的“倒戈”精神,一批又一批“神童”冲了出来,掀起了巨大的创业热潮。 对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Fever)写道:“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中,有一半是仙童半导体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半导体行业跨越硅谷的做法。1969 年在桑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会议上,400 名与会者中只有不到 24 人从未在 工作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仙童半导体是“硅谷人才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
大量人才流失是硅谷发展的“福音”,但对仙童半导体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1965年至1968年,公司销售额持续下滑,不足1.2亿美元,连续两年没有盈利。 显然,这不再是“顽皮孩子创造的奇迹”。
为了找人接替诺伊斯的工作半导体公司起名,以硅谷历史上最高的薪水——三年100万美元的薪水外加60万美元的股票,从摩托罗拉请来了 。 Root博士,以示他“求贤若渴”的态度。 霍根并不是一位曾经为摩托罗拉带来重大转机的无能总经理。 在 的六年任期内,他竭尽全力使公司的销售额翻了三倍。 然而,仙童半导体的灵魂已经离去,它的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1974年,束手无策的Hogan将权力交给了36岁的,但他的继任者却在两三年内迅速将公司从半导体行业的第二名跌至第六名。
1970 年代后期,科里根终于明白,拯救仙童半导体的最好办法就是卖掉它。 在几经周折之后,他最终选择了 ,一家价值 21 亿美元的公司,尽管它是一家法国公司和一家石油服务公司。 1979年夏天,曾经是美国最好的公司的仙童半导体被法国外资收购,并以3.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轰动硅谷内外。
外资似乎并不能为日渐式微的仙童半导体注入活力。 施兰贝格尔虽然招了一批研究人工智能的人才,本来可以让仙童迅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事实上,在持续亏损之后,仙童以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转卖给了另一家美国公司。 买家是仙童前任总经理斯波克管理的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C)。 半导体品牌一度停产。 1996年,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将原飞兆半导体总部迁至缅因州,恢复了“飞兆半导体”的旧名称。 然而,拥有6500名员工的“硅谷人才摇篮”不得不退出硅谷。
作为支撑硅谷崛起的“神话”,仙童半导体走过了一段光辉而又曲折的历程。 成败皆因才。
还以为老wu整理了维基百科、知乎和新浪微博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