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起名字婆婆也要干预 这3件事是婆媳关系难搞的根源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经”,《婆媳》就是其中之一。 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婆媳之间最为明显。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问题。 这段经文似乎也是很多“剩女剩男”惧怕婚姻的重要因素。
那么,婆媳关系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是一对天敌吗? 还是另有玄机? 看看下面的真实例子。
昨天听邻居小姑子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名叫《一颗想死的心》。
故事是这样的:这位妈妈看到身边很多同龄的女人都抱孙子了,着急了,就到处找人给儿子配,催儿子尽快结婚。 儿子不负众望,相亲了几次,确定了关系,没几个月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 因为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彩礼和房子很快就解决了。 很快,两人就如父母所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公公婆婆也被接到新房一起住。 起初,一家人和睦相处,让邻居羡慕不已,不久就传来了儿媳妇怀孕的喜讯。 婆婆更是欣喜若狂,把儿媳妇捧在手心里,就像收藏家遇到千年古董一样,爱不释手。 儿媳妇也觉得婆婆比婆婆好,这和闺蜜说的婆媳关系在她没得到之前完全不一样已婚。 就连十月怀孕的她都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痛苦八字测算,反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心情愉快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 一转眼,宝宝降临了,成了家里的宠儿。 婆婆以往对儿媳的关心和照顾给宝宝起名字婆婆也要干预,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儿媳倒不是因为缺少婆婆的照顾而不开心给宝宝起名字婆婆也要干预,毕竟婆婆还是心疼儿子的。 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儿媳妇和婆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孩子的饮食、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更大。 后来甚至发生了争吵,差点出手生辰八字,却被家里两个男人给拦住了。 从此,媳妇不跟婆婆说话,也不许婆婆抱孩子。 婆婆活不下去了,只得伤心欲绝地回老家。
婆婆带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回到了老家。 虽然见不到宝贝孙子,但因为没有吵架,之前的悲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去,不再那么痛苦。 然而,公公却开始提出要帮忙照顾孙子,这让她左右为难。
各位读者不妨想想,如果他们主动回去会怎样?
这个极其普通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中国家庭上演,也是我们中国家庭中婆媳关系的常态。 常态不是唯一的,但有几个常见的原因导致婆媳关系困难。
首先,婆媳关系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因为婆媳关系表面上是指婆媳二元关系,却忽略了本质——真正的婆媳关系婆婆是婆婆、儿子、儿媳之间的三角关系。 而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而不是婆媳。 儿媳妇的存在,是因为儿子进了大家庭,因为没有儿子,就没有儿媳妇。
传统上,儿媳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 她在大家庭里是个“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难以融入大家庭。 当今社会,媳妇和儿子一样重要。 她还要背负经济压力,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还要出门在外。 在她看来,这是她自己的家,她活该。 是这个家的主人。 尤其是在崇尚自由和独立人格的社会,一个主人“断权”给另一个主人,冲突在所难免。
有一种关系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小家族和大家族的关系。 由于传统观念,婆婆作为大家庭的女主人,在心理上认为小家庭属于大家庭。 作为大家庭的女主人,自然要“管理”小家庭,因为儿子们都是由婆婆管理。 的。 而且小家族不隶属于大家族。 它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对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也有自主权,绝对不愿意被别人干涉甚至代替。 两个独立的主体要想和谐共处,唯有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权利”。 大家庭的女主人尊重小家庭的独立性。 ,从而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
第二,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 家庭是爱的载体,由父母传递给孩子,再由孩子传递。 但是,家庭中居首位的不应该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由奥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 反之,则是爱子情结。 这在我们中国式家庭中尤为严重。 因为中国传统家庭是不平衡的,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 在这个模型中,母子关系肯定比夫妻关系更重要。 或者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儿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至多是其次。 这样一来,儿子一旦结婚,就意味着母亲将失去最重要的情感寄托。 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没有人愿意接受。 婆婆心有不甘,难免与儿媳大打出手。
不仅如此,对孩子的爱还发展成了对孙子的爱。 因为婆婆的时间多了,年纪大了,更渴望孩子的陪伴,而儿子要工作,有独立的家庭,自然不能一直陪在身边。时间,婆婆的寄托自然就传了过去。 给孙子。 然而,由于观念、习惯、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婆婆的过度关心无意中剥夺了儿媳的决定权,这样的冲突在所难免。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有的妈妈生了孩子,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对丈夫的关心。 不再爱他。
殊不知,真正最需要爱的人不是孩子,而是丈夫,因为孩子是两个人的孩子,两个人都应该爱,才能让孩子感到温暖。 这是健康的爱。 而丈夫只是你的丈夫。 不爱他,就只能找别人爱他。 于是,两人的关系降温,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直至离婚。 这也成为许多新婚夫妇离婚的一大诱因。
这些现象是典型的爱子情结的危害。
三是愚孝无为。 忽视夹在中间的男人,只关注“婆媳”二字,是我们在面对婆媳关系时最常犯的错误。 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他站在父母一边,作为儿子,他认为妻子应该无条件地尊老爱幼。 而妻子也有自己的父母,两家的生活观念也不尽相同。 当妻子有了自己独立的家庭,就没有精力和耐心像儿子一样无条件孝敬公婆。 因此,婆婆觉得儿媳妇不孝顺,总认为儿媳妇不是自己的,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爱她; .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忽略了中间人。 中间的人是两者之间的纽带。 婆媳双方都完全服从对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就需要男人做点什么,在七儿媳和婆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是做一个好人来满足双方的要求,而是傻傻的妥协只会使双方都取得进展,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
那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第一,你的家人,你做主。 不管是大家族还是小家族,都应该明白,两家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绝不是从属关系。 在原生家庭中,公公婆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是大家庭的缔造者,最有发言权。 在新的小家庭中,你和你的妻子是最重要的,因为小家庭是你们两个人创建的,你最有发言权,你的父母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发言权。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让渡属于小家庭的权利,让婆婆过分干涉,不给老婆宾至如归的感觉,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破裂,不和谐。
第二,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夫妻关系,似乎夫妻关系只是完成家族血统的工具,是服务长辈和晚辈的载体。
但无论你多么爱和尊重你的父母,你最终还是要离开他们,过自己的生活。 但是你多么爱你的孩子,他们最终还是会离开你去过自己的生活。 而你的另一半,才是真正会陪伴你一生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为我们的配偶保留最多的资源。 相反,在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时候,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资源。 那时,我们必须明白,配偶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伴侣,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