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能源公司起名 亚太碳中和创新示范社区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6月26日,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绿色供应链“碳足迹”计算器启动会暨亚太碳中和创新示范社区创建大会顺利召开。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党组书记朱敏出席并讲话,并与欧冶云业、上海数据集团负责人共同推出单窗口绿色供应链“碳足迹”计算器。
朱敏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
朱民主任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指出,近年来,上海积极开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的国际贸易便利化举措。 在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 针对国际贸易新形势新挑战,市领导对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出新要求,要求“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低碳供应链宝宝起名,放大溢出效应,形成良好生态,聚集和培育更多创新企业,更好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发展。
朱敏主任表示,“碳足迹”计算器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整体功能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高企业应对碳足迹的能力。 “碳达峰、碳中和”的“和”分析决策能力,支持企业开展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贸易,实现企业价值共创国际贸易绿色生态圈。 “碳足迹”计算器的发布和亚太碳中和创新示范社区的建立环保新能源公司起名,不仅是数字化转型与绿色转型相互促进的典型应用,对于上海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也具有积极意义。绿色贸易供应链。 上海市商务委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各种有利于贸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希望更多企业积极参与绿色贸易建设。
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绿色供应链“碳足迹”计算器发布仪式
在企业碳管理过程中,根据业务需求准确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准确分析非常重要。 依托上海“单一窗口”,以“大场景、小切点、场景化”为理念,结合航运、贸易大数据,“碳足迹”计算器1.0版可以高效计算货物和货物的相对碳排放量。产品在运输过程中。 价值。 “碳足迹”计算器在计算过程中环保新能源公司起名,提单号项下的货物及相应的重量信息、收货地、始发港、目的港和交货地信息,检索每个地址之间的运输方式和实际运输距离数据,还可以检索每个运输段的车辆信息,如船舶的型号、每吨公里的碳排放量、最大装载量等所涉及航次的实际装载率。 碳排放测量系统可与系统对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可调用计算结果,也可手动输入货物重量、始发地、目的地、运输方式、船舶吨位等信息通过该页面查询一般信息规则下的碳排放数据。 “碳足迹”计算器通过精准分析供应链各环节场景的碳排放量,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减碳提供有力支撑。
亚太碳中和创新示范共同体成立暨亚太中和创新示范共同体首批成员签约仪式
李晓山 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山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要求为应对碳达峰,加快建设低碳供应链,在上海市商务委的指导下,在数据集团的支持下,亿通与欧冶云业合作开发了碳排放计算器系统,可追踪“碳排放”国际供应链的足迹”。 同时,为落实“融合孵化”工作要求,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引领贸易便利化碳体系建设,建立亚太碳中和创新示范共同体,以统一核算标准收集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碳数据采集厂商等第三方公司以“3060”双碳目标为导向,为生态企业提供一站式碳核查、碳减排、碳咨询等服务。
欧冶云商与易通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欧冶云商与亿通国际达成协议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流通领域产品碳排放计算服务,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形成互补的数据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应用。
中国(上海)宝石交易中心与亿通国际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国宝玉石交易中心与亿通国际将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宝石玉石绿色智能追溯公共服务平台。
欧冶云业碳中和办公室总经理 林莉
欧冶云商碳中和办公室总经理林莉主持会议并宣布本次会议为零碳会议。 据悉,欧冶集团向中国宝武定点帮扶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名林农购买了55.6亩优质固碳树种思茅松、栎林,用于抵消本次会议期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8.0557吨CO2e。
吴林,华测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备受关注的CBAM将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启动过渡期。华测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武从几个方面为企业提出了建议:
首先判断你的产品是否在监管管制范围之内; 不在范围内的企业应实时跟踪法规覆盖产品范围的扩大情况; 范围内企业主动向CBAM组织注册,开始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 中国会计公司为产品支付的碳价; 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验证; 开展营销推广。
张明明 欧冶云商业有限公司一级首席低碳减排老师
当前,CBAM、PEF、CCA等世界各国推出的一系列与碳中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将对全球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贸易对话中,以标准化语言打通对话渠道至关重要。 欧冶云业首席低碳减排师张明明介绍,钢铁行业EPD平台是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宝武等企业联合发起、建设的公益平台。 ,由欧冶云链运营维护,并向公众开放。 满足钢铁价值链上下游用户的环境绩效披露需求。 截至2023年5月31日,平台注册用户2074人。 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为用户定制开发EPD标签,这也是连接“企业”和“终端用户”的重要桥梁。 目前,平台正在推进与国际点对点平台的互认,协助企业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运营中心主任 徐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程院上海运营中心主任徐伟分析,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数字化和绿色化是高度协同的,会产生1+1>2的倍增。影响。 借助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能源、材料等资源和生产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分析。 标准的数字化模型可以实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能源效率优化和污染减碳,进而实现绿色化的目标。
费玉祥 宝武物流资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根据国家环保绩效分级相关政策要求,钢铁生产基地面临达到A级的刚性需求,散装物料及产品运输采用清洁运输方式或电动重卡的比例不低于80%。 新能源重卡解决方案的建立迫在眉睫。 作为宝武集团旗下领先的大宗物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宝武物资充分发挥整合能力和规模经济,为宝武集团内外钢铁基地提供清洁运输电动重卡整体解决方案。 对于新能源重卡解决方案,宝武物流资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玉祥给出了几点看法:利用电动重卡承担钢厂成品运输,是钢厂中的一种特殊应用。具体场景; 有轨电车项目应结合效率和环保来看待; 有轨电车的使用成本将倒逼钢厂提高工厂物流调度水平; 企业应根据电动重卡的特点改变行动。
韩毅 中远海运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副总经理
“绿色、低碳、智能”是当前航运业的发展趋势。 CII、ETS、ETSA、MRV、船舶能耗数据、碳强度管理措施等航运业相关规则的出台,激发了船舶节能改造、运营优化和更新的巨大需求。 航运企业全面提升对船舶绿色低碳、智能化管理的要求。
中远海运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韩毅介绍,是中远海运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航运数据中平台产品推出的数字化产品,为行业提供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 中远海控基于“船舶视觉”核心功能——船舶AIS数据、气象数据、行为动态数据、基础数据和报文数据研究与开发,开发了16种天气和载荷工况下的航速-航速和航速-油耗基线模型。发展。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碳足迹功能、CII看板等一系列产品。 中远海运将继续探索更多数字化方式,助力行业碳中和转型。
谢文轩,马士基中国脱碳业务发展经理
马士基中国脱碳业务发展经理谢文轩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危机,马士基船队必须直接跨越到使用绿色燃料。 绿色甲醇与生物柴油的结合是2020年代技术解决方案中唯一确定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并将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能够实现204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马士基需要确保到2030年至少25%的海运货物使用绿色燃料运输。马士基将继续与全球合作伙伴合作,不断提高绿色燃料的运输效率。建造甲醇燃料集装箱船。
顾益民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顾益民认为,虽然目前医药行业还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但积极推动医药行业碳中和发展势在必行。 他分析,从医药行业ESG评级来看,目前能够披露ESG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接近30%,其中有68家获得公开评级,远未达到公开评级的水平。目标。 但通过ESG信息披露要求,可以推动大量上市公司尽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菅彦彦,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菅光彦表示,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有限公司主要提供支持绿色产业、创新绿色金融资产运用、绿色发展的保险产品。绿色产业风险服务主要从六大方面进行。 切实落实绿色零碳行动。 为此,公司制定了具体的绿色指标“”,希望与更多企业“共创”绿色未来。
姚彦旭,中信期货能源与碳中和高级研究员
中信期货能源与碳中和高级研究员姚彦旭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欧碳市场和双碳金融。 他表示,欧盟是目前全球最活跃的碳交易市场,其碳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均远高于中国碳市场。 从未来欧盟碳交易价格的波动来看,短期来看,欧盟碳排放价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天气、能源价格有关。 长期来看公司起名,随着欧盟免费配额的不断减少,整体碳价将会上涨。
论坛环节,主持人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航运信息研究所所长徐凯与嘉宾就碳规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交流。他们。
上海宝炭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林瀚表示,与碳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陆续出台,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善、成熟的中国碳市场。 变化之下,无论是国际规则的强制,还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拥抱碳中和的市场化行动将会越来越多。
罗戈研究院院长潘永刚从供应链及产品碳、组织碳、活动碳等多个维度分析了碳足迹。 他指出,任何维度的碳足迹最终都会落在供应链链条上的每家企业身上,而这在每家企业身上的体现都不一样,追溯链条非常复杂。 为此,建立一个科学、公正、公里级的EPD平台至关重要,而要做每个产品的PCR,还需要做很多基础工作。
上海一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刘涛从五个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一是从设计阶段就做好低碳设计; 二是通过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手段实现碳控制; 供应链碳减排; 四是针对下游用户进行市场低碳营销; 五是数据公开,从可信、互认的角度解决问题。
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经理桑建忠分析说,不同类型企业的碳排放和碳管理有很大差异。 从国际双碳相关规则来看,桑建忠认为,碳税和碳交易的本质是用市场化的方式减少排放,这是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展示实力的机会市场。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碳数据与碳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首席执行官王明全指出,在推进双碳转型过程中,新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尤其是太阳能、风能、储能、超高压。 动力传动、新能源汽车、数字化等。未来,围绕示范社区,一系列新技术将会诞生并落地。
锚定“双碳”目标,相信供应链物流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光芒。